实地勘察

2017-01-10
一、测量过程的概念 
    1.测量过程是指: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在企业的此类活动中除了数字的统计活动以外,大部分都是确定量值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测量”和“测量过程”。因此,ISO10012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的“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过程(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测量过程往往是需要使用测量设备来确定量值的。因此,如果没有使用测量设备而统计或数出来的,一般可以被认为不属于测量;凡使用了测量设备的,一般可以认为是属于确定量值的测量。当然,测量设备也包括一些软件。
    2.测量过程采用了“过程方法”
    把测量看成一个“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把测量活动看成一个“过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测量的最终结果,而且更加关心的是测量的过程,也包括“测量过程”的控制。只有把测量看成是“过程”,才能把问题控制在最开始到最终的全过程中,才能从一开始到最终测量结果的全过程都加以控制从而产生最佳结果。“测量过程”的概念是把测量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看待,这一过程从分析测量的依据、测量设备的溯源性和校准开始,通过必要的验证和计量人员保证,符合要求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等,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二、测量过程的策划
    1.测量过程的策划
    为了对测量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测量的结果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应对测量过程进行策划。通过策划,明确实现测量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测量过程的组织管理;明确测量过程规范的要求和测量过程应识别和考虑的影响量;明确测量体系所覆盖的测量过程和控制程度等。
    (1)确定测量过程的组织管理
    在明确测量过程的任务后,应根据任务的要求明确分工、职责、权限和相互之间的接口,这是对测量过程的管理要求。
    (2)确定纳入体系管理的测量过程和控制程度
    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从总体上确定为确保满足这些要求所需要的测量过程清单;分析这些测量的复杂程度和测量结果不正确可能产生的风险,确定对不同的测量过程所需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控制方法。
②非关键的简单测量,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如,用对测量设备的一般控制程序就足够了。
    2.测量过程的识别
    (1)识别现有过程及作用。每个部门应识别本部门有哪些测量过程,顾客是谁、顾客需求是什么,过程的输入、输出及活动是什么,过程的资源有哪些,过程的顺序和接口,过程的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过程的职责和权限,影响测量的关键因素,过程的特性和监视要求。通过现状的调查,用过程方法来识别过程,并明确过程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的分析。应对现有过程进行分析,过程是否满足了顾客要求,过程的目标,过程构架及其业绩和能力,过程成本风险和利益,过程是否增值,过程的有效性,过程文件的适用性,过程接口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过程资源信息是否得到保证、过程监视和数据分析控制的有效性,通过过程分析对比,要找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现有测量过程进行评价,需要哪些改进和提高。
 
    3.测量过程的设计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1)测量过程设计应确保测量过程活动方案或计划的完善,以利于对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
    (2)通常在《测量管理手册》中规定测量过程设计的活动方法与步骤。
    (3)在编制测量过程管理程序时,应在程序中规定设计活动的具体方法和责任部门。
    (4)设计的结果可以形成文件,通常以《测量过程项目计划书》的形式给出设计方案。
 
    4.确定测量过程的规范
    测量过程规范是实施测量过程的技术文件,明确测量过程规范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以及在制定规范时应识别和考虑的影响测量过程的各类影响量,这是对测量过程的技术要求。
 
测量过程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
    (1)测量的参数及允许的测量不确定度。
    (2)测量的频次。
    (3)测量设备及标志。
    (4)测量程序。
    (5)测量软件。
    (6)环境条件。
    (7)操作者能力。
    (8)其他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因素。
测量过程规范的形式可以参考有关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5.测定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
    应测定测量过程的各性能特性,确定测量过程是否满足预期的计量要求性能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等。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主要包括:
        ——测量不确定度。
        ——稳定性。
        ——最大允许误差。
        ——重复性。
        ——复现性。
        ——操作者的技能水平。
    以及对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其他特性。
 
    6.过程的有效确认
 
    (1)有效确认的概念
    通过提供测量过程能够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客观证据,如通过评定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对测量过程已经满足规定的预期使用要求的有效确认活动。
 
    (2)有效确认的时机
    对测量过程的有效确认应该在完成了对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之后,在测量过程投入使用前进行。
 
    (3)有效确认的方法
    ①与其他已经确认过程的结果进行比较。
    ②与其他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③通过对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进行评定和连续分析。
 
    (4)有效性确认的参加人员
    有效性确认工作应有明确测量过程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过程设计人员和测量过程的使用人员参加。相关部门所确定的内容,应由计量部门统一组织进行分析论证和协调,应形成文件或记录,报最高管理者批准,作为组织建立文件的基础。
 
    (5)有效确认结果记录以及后续跟踪措施
    有效确认结果应保持记录,例如有效确认报告。
    如果在确认中发现问题,不能满足其预期的使用要求,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同时应予以记录。
 
    7.测量过程的实施和控制
    在分析对比基础上,对测量过程进行实施。要确定需求,建立过程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和接口及过程顺序和关系,可采用流程图、过程图进行表述,确定监视点及其控制的准则和方法,确定需要制定哪些文件和记录,如何确保资源和信息的获得,如何收集数据,如何进行沟通及分析和评价过程结果的有效性,如何实施改进。
 
三、测量过程的实施和控制
 
    (一)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测量
    测量过程应在为满足计量要求的受控条件下实现。受控条件包括:
 
    1.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
    具体要求:(1)测量设备应有经过计量确认合格的状态标志;(2)测量设备应在规定的确认间隔之内;(3)测量设备的封印或保护装置完好;(4)使用过程功能正常,没有发生误操作或损坏、过载情况。
 
    2.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具体要求:(1)测量程序是经过审核批准的正式文件;(2)测量文件应有明显的标志;(3)使用的测量程序是现行有效的版本;(4)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范围按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执行。
 
    3.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料
    具体要求:(1)具有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限制使用和特定要求;(2)具有与测量环境要求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因环境条件变化而需要进行的修正;(3)具有与操作有关的技术资料或使用说明书;(4)测量的软件等。
 
    4.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具体要求:(1)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2)如果测量程序有要求,应按规定的要求监视和记录环境条件;(3)如果测量程序有要求,应根据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5.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
    具体要求:(1)测量过程的操作人员应通过培训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考核被批准后上岗从事测量工作;(2)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测量过程程序的规定实施测量。
 
    6.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
    具体要求:(1)结果报告的格式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2)结果报告的内容应全面、准确、客观;(3)结果报告应在测量工作中完成;(4)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允许生产、修改、出具报告。以上条件都分别在相关的章节中作了详细规定。
 
(二)测量过程实施控制的意义
 
    1.对测量过程实施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保证测量过程是在要求的不确定度限值之内进行,以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而且通过实施监视能确保迅速地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为什么要进行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将测量作为一个过程来考虑,通过由测量过程获得的数据采取控制措施,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连续保持在规定的技术要求之内。测量过程控制是对测量设备校准或计量检定的补充,必要时可结合使用,以确保测量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溯源可以满足测量设备(含计量标准)量值统一、准确的要求,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两次校准的间隔期内,不能完全保证测量设备或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不变。由于校准周期是凭经验确定的,虽然大多数仪器设备能保证其质量,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偶然保障或由于预想不到的因素使准确度下降。如果用这样的设备进行测量,实际上测量的质量是没有保障的。
 
    (2)校准(或检定)通常是把测量设备或计量标准从使用单位运到计量实验室进行校准(或检定),不可避免地会有个别情况发生,在仪器设备经过运输回到使用单位时,如果已经发生了变化,引起失准,则使用这样的设备进行测量必然会产生错误的结果。